近几年折扣化在中国擦出了新的火花,从零食量贩一路烧到了商超,低价、性价比等关键词不断刷屏。
回看日本,数十年前就开始的折扣化变革之战,OK 超市是其中优秀选手:销售额连续增长36年,满意度13连冠,完胜沃尔玛。OK超市最大的特点是在没有自由品牌,不打广告,不做促销,没有借款,没有加盟的情况下,它的净利润依然可以达到5个点以上,其所体现的盈利能力已经足以跻身全球一流零售企业之列。在当时正值日本石油危机和经济泡沫的时代,折扣超市领域也充斥着像targes和唐吉诃德等一系列的零售巨头,OK 超市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仍然成功实现了折扣化,它做对了什么?
一、把抠门演绎到了极致。零售业在获客和留客上,通常有两种方法,即长期低价和高低价策略,在日本经济繁荣进入尾声的时代,ok超市果断选择了前者。而价格上做到“天天低价”并不难,难的是搭建一个即能实现低价又不会让企业赔钱的收支结构。所以为了控制成本,OK超市几乎“抠”到了极致,把超市里的荧光灯都换成LED-兼容照明,为了省电甚至在夏季也不提供冷藏饮料。在人员成本压缩上,OK 超市更是再放大招,其他便利店和超市24小时营业,而它偏偏反其道而行,只在每天8:30-21:30营业,从而有效缩减了店员数量和工作时长。
而面对高昂的房租和建设成本,OK 超市也有自己的办法。不同于友商热衷于租赁店面、轻资产运营,OK 超市更倾向于买入土地、成立自有物业,或签订长达20年的租赁合约,以延长资产使用期限的方式实现效益最大化。
另一方面,为了省下更多的采购成本,OK 超市通过精简 SKU 把供应商的可选范围缩小,从而实现对单一品牌的大量采购,进而获得对后者的议价权、压低采购价格。
二、选择薄利长存,把“天天低价”刻进了消费者的心里,1989年,OK超市坚决实施全市最低价策略,不仅每日派店员实地探访附近友商的价格体系,还会邀请消费者告知其商品是不是比其他超市贵。而一旦出现友商价格更低的情况,OK 超市就会贴上“为了对抗竞争店而降价”的 POP,对商品降价销售,这些措施极大提升了顾客满意度和忠诚度,赢得了市场的广泛认可。截至2023年3月,OK Club 会员数量达到约677万。远超山姆在中国的400多会员(截至2022年11月),以及盒马的近300万会员(截至2023年12月)
三、不盲目扩张。不同于零售行业流行的“快速开店、快速试错”,OK 超市一个不成文的规定是“一旦开业就绝不关店”。秉持审慎理念,OK超市精选国道16号线沿线及以内开店,聚焦稳定中产消费者,兜底平效,通过降低费用率、提升利润率,实现盈利,虽面临周期长、投资高等挑战,仍稳健扩张。截至2023年9月,在OK超市144家店中,仅有一家店因为建筑物老化而关闭。
凭借它极致的成本管控和不断增长的销售额,OK超市单店日销售额基本维持在54万左右,年销售额达到了2个亿左右,而它的平均单店的面积,是在1626平。截至2023年2月,OK超市年销售额276.2亿元人民币,净利润15.1亿人民币,净利润率高达5.47%。
目光转向国内。
根据相关数据调研统计,近年,中国消费者购物首先考虑刚需的占比41%,考虑性价比最高产品的占比36%,同时在购买行为上超过9成用户会进行比价,8成左右用户会主动搜索优惠券。国内中产消费群体持续向物美价廉渠道倾斜,奥莱店/折扣店作为首选购物渠道的指数增长68%。
曾经发生在 OK 超市身上的剧情在中国重新上演:盒马、永辉、胖东来等纷纷探索折扣化,从商品售价、SKU 数量、自有品牌占比、合作对象等多个方面进行调整,并寻求折扣化模式下更加适配的收支结构。
性价比消费崛起的时代,中国的折扣化赛道也毫无意外的卷起来了,那么如何把握折扣化的趋势,如何吃好“折扣化”这碗饭访呢?希望OK超市38年的折扣化之路能带给我们一些新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