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至今日,日本仍是全世界实体商业零售最发达的地区,以大型购物中心、百货店、专业店(电器店)等为核心、便利零售店(罗森、全家、SEVEN-ELEVEN)等为补充的零售体系遍及日本城乡,日式零售业的各项水准也一直为中国业者津津乐道。虽然也受到电商冲击,但日本零售业用丰富的产品、良好的服务、便利化的购买等,很好地应对来自互联网的冲击。这其中,不断更新和变化的商业零售空间也是实体商业对抗互联网的竞争利器,通过消费者实地到店来不断增强消费的体验感。
而今天我们要谈的茑屋书店,属于独栋物业的包括代官山T-SITE、大阪枚方T-SITE、湘南T-SITE、TSUTAYA戎桥筋店、新宿的TSUTAYA BOOK APARTMENT,这些也都是大规模店型,其余项目基本都处于购物中心、百货公司或商业街内,京都岗崎茑屋处于京都的文化设施圈内,差不多也属于此类型。对于茑屋书店的室内设计有如下特点:
1、茑屋书店空间设计简洁整齐,具有典型的日式简约化设计风格。
如果说MUJI无印良品代表了日式产品设计简约化的风格,安藤忠雄以清水混凝土来代表日式建筑设计的简约化风格,原研哉以极简式画面和白色基调的风格代表了日式平面设计风格,那么可以说茑屋在书店的室内空间设计上也是非常简约化的,如果解构一下也是由很多基本元素组成的。
除了整体设施和空间比较新以外(店龄的问题),与纪伊国屋等传统型书店相比,茑屋的确在室内空间的设计和施工上花费了一定的代价(由知名设计师操刀),但茑屋书店更多体现了其中设计的精巧心思和道具制作的精良,这种对书店和室内商业空间的研究度是传统书店所不及的。在空间内,很难看到与经营不相关的用来表述地域特征、文化元素和抽象美学的繁复设计,所能被消费者直接感知的还是图书、影音制品、书架道具和遍及全场的各种休息座位区域,以此来构成书店的整体空间。
从枚方T-SITE开始,茑屋尝试在高层高空间中采用书墙设计,包括广岛T-SITE,但这个书墙中的图书在人所不能触及到的地方是摆放的真书,主要为了追求视觉效果,而不是像国内书店采用书模来代替,这已经算是茑屋在空间设计上非常重工的设计了。从整个空间布局来看,如果是相对方正的中小型平面,茑屋一般采用的是方格式的独立小空间来对图书区域进行摆布,但是在诸如梅田茑屋和茑屋家电等这样单层面积较大的店面中,茑屋采用了环行图书布局的形式,用图书来区隔内外的商业形态。从拍摄的照片看,茑屋给人呈现的感觉是非常丰满的,但这种丰满是依靠产品的组合陈列和展示来体现的,而不完全是依靠空间设计来解决的。
枚方T-SITE的美妆柜台上方也采用了书墙设计,但这是为了解决高层高问题,不至于大面积留白,上面的图书基本就是装饰物了
2、图书区域位于所有项目的核心区域,从面积分配上看不占绝对优势,通过设计将图书的氛围呈现得非常好。
在所有的茑屋书店中,图书很明显都处于核心位置,但不是指在整个项目的面积分配上图书占据核心位置(如楼层安排、面积配比),而是在能够有图书摆放的楼层,图书是处于空间中的核心位置。以枚方T-SITE为例,从一楼开始是有图书摆放的,但仅限于生活类图书,而且这是和负一楼的生活超市以及一楼的其他业态是匹配的,三楼才是主要的图书摆放区域,同时和星巴克融合在一起。梅田茑屋则是以环形书架来作为区隔,在图书区域内外形成咖啡区和非业态区域。
我理解的茑屋所打造的图书核心:一是图书区域丰满,有足够的图书品种供消费者选购,而且在分类和导购上呈现很高的专业度;二是图书是用来装点整个空间、用来进行物理区隔的重要产品,而不是用其他的装置或设计;三是图书是吸引消费者来店的重要因素,而且是唯一因素,所以图书能否做好直接影响着其他业务的实施。
枚方T-SITE的一楼入口,手机业务、星巴克的座位区和远端的图书,图书不仅是产品,也是营造空间氛围的主体
3、图书区域的整体设计在绝大多数店面比较统一,整体形象识别度很高。
茑屋书店的图书区域设计基本一致:地面主要是地板、灰色地砖(室外砖的室内化应用)、地毯等材质(根据项目热点不同来选择),主要道具的形式和颜色在绝大多数店面基本一致,分类牌、导视指引系统基本一致,顶面以采用垂直的木色格栅进行处理为主、少部分店面会使用吊顶以配合,层高较矮的空间会采用裸露天花形式。
无论在哪个城市,走进茑屋书店,不管其外立面是如何设计的(目前茑屋比较偏好银色的铝合金幕墙框架及玻璃组合的形式),走进去观感基本一致。作为茑屋自营的连锁型文化商业、又区别于传统的以加盟商为主体的TSUTAYA音像租赁店,这种在视觉上的一致性是值得肯定的,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对不同店面在设计方面的投入,店面之间通过设计产生了紧密联系。
4、图书和非图书区域融合得比较好,呈现了典型的百货店中店式分布。
有别于购物中心单层楼上万平米甚至几万平米的面积,茑屋的物业单层楼最多只有数千平米。在这种物业条件下,茑屋对图书与非书采用无硬性物理分隔的方式进行布局,也就是比较典型的百货店式布局方式,呈现在其中的非书往往都是专柜形态。茑屋的安排是,将图书和非图书区域首先从物理空间上相对分开,但是在同一大空间下的图书和非书,不是采用封闭或半封闭隔断,而是采用图书在空间的中央位置,非书四周布局环绕的形式来进行处理。比如说在儿童区域,以枚方T-SITE为例,图书是核心,但是也会布设小型儿童游乐区域、儿童服饰、饮品或简餐、儿童培训等其他配套业态,在同一个空间内呈现,图书区域由茑屋安排工作人员,非书由商户提供工作人员。如果在设计能力比较强、未来经营管理能够到位的情况下,这种空间呈现不会给消费者带来明显的视觉差异,通俗地说就是看上去都是属于书店的空间。
湘南T-SITE,图书平台的边上就是服饰品牌专柜和专卖店,都在一个空间内,互为场景
5、以星巴克为主体所营造的阅读及休闲区域遍及全场,提供了一般书店所无法提供的座位区域。
2003年,茑屋和星巴克合作,在东京的六本木店打造了图书加咖啡的书店营业创新。时至今日,星巴克已成为茑屋书店的标配,而且呈现出与我们通常所理解不一样的方式:在绝大多数中国的店面中,星巴克是以独立店面形式存在的,有自己的操作空间和消费空间,但在茑屋,星巴克是以一种业态形式存在的,完全融入式的布局感,即有可以提供咖啡产品售卖的空间,就近也有相应的座位区,但咖啡的消费空间可以说是遍及整个图书区域。即使是非常小型的店面如中目黑茑屋,所能提供的座位数量都在上百个,并且配置可以放置咖啡杯的小型茶几。大型店面如梅田茑屋、银座茑屋、茑屋家电等,咖啡座位数量都在数百个,消费者买了一杯咖啡可以拿到其他空间区域去消费,茑屋则可以通过星巴克的营业额分成来增加收益。实际上,这才是书香和咖啡香真正的融合。
需要说明的是,日本的咖啡文化远胜于中国,不是说中国的书店必须如此照搬,但是这种对空间的有效利用值得我们学习。茑屋在所有沿玻璃窗的位置,基本都布设了座位区,或者将座位区与产品陈列道具相结合,晚间看过去都是阅读的灯光和阅读的人群。
6、店招醒目、各种导视、指引、查询系统等服务项目设计非常细致,体现了日本零售业在服务方面的水准。
茑屋的导视系统是由日本平面设计大师原研哉设计,这套导视系统在茑屋的各个项目中得到了贯彻。有意思的是,即使在T-SITE项目中,茑屋书店店招出现的频率仍然非常之高,在各主要入口,都以茑屋书店的店招呈现。我的理解是茑屋书店已经成为了标志性品牌,打着茑屋书店的牌子,消费者的接受度会更高一些。茑屋书店的一二级分类牌都是统一制作的,任何一间书店都是如此,一级分类牌采用白色或黑色的穿孔铝板,二级分类牌为塑料材质,放在产品陈列隔板上,内容可用硬卡纸替换。在空间内,茑屋的查询设备、试听设备也遍及各处,方便消费者使用。从这个方面看,不能说茑屋的设计非常超前,但的确值得学习,因为这是消费者为数不多的可以自己来进行操作和使用的设备,也是增强体验感的重要内容。
7、没有设计大规模的活动空间,所有面积基本都用于经营或为消费者服务使用。
在大型化的茑屋书店中,整体布局非常紧凑,整个空间就是由图书区域、非书业态和座位区所组合,很少看到安排专门的活动区域用来讲座和签售,小型化的茑屋就更没有这样的专门空间。银座茑屋安排了一个专门的展示空间EVENT PLACE,应该是可以多功能使用的。从茑屋的官方网站上看到每个店的事件中,诸如文化活动、体验活动非常多。那么可以理解,茑屋是在要搞活动时,临时去安排相关区域,活动区域就在相应的陈列区域,而且用不上常年陈设,这符合零售商业的最基本的原则。目前,中国的很多书店设置了超大型的活动空间,如果没有办法利用这个空间进行商业化开发,获得场租收入,那么实际上是对空间资源的一种浪费。当然,有不少书店在这方面有成功的案例,比如成都的九方文轩BOOKS、南宁的漓江书院等,都是配置了室内LED屏幕的阶梯式活动空间,除自用外,也可以对外经营获得收入。
8、按照所处区域的特质对店面设计进行创新,融入当地的大环境中。
虽然大部分茑屋书店都是精致风格,但茑屋也会根据项目所处环境的变化去做一些适应性的调整,中目黑茑屋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
中目黑是东京东急东横线上的一座车站,车站的高架之下整体改造成了一个文艺街区,改造之前在东京是脏乱差的典型代表。中目黑茑屋书店就在高架桥下,由书店和星巴克组成了主要的经营业态,可以理解为这是茑屋为普通市民所打造的具有象征意义的作品。这间书店的设计风格和其他茑屋的风格迥异,包括书架道具和座位,都以比较简单的材质进行处理,座位也包装成列车座位的形式,这种设计风格非常符合周边的环境,但茑屋书店标志性的T字母仍然是清晰可辩,在茑屋现有店面中,只有代官山和中目黑采用了这种满墙字母的装饰。
中目黑茑屋,上面即是车站,还停着一列火车
注: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作学习分享,不做商业用途,侵删,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