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万维设计 | 5个商业案例解码开放式设计新境界

  • 作者:onewedesign
  • 时间:2024-05-16

如何吸引人们走近一栋建筑并停留于此?打开空间内外的界面无疑是一种最为有效的方式。当下,开放式设计已经成为公共、商业建筑设计中的重要趋势。在本期精选的5个案例中,建筑师通过灵活的布局将不同的功能区域融合在一起,创造出一个多功能的共享空间,在提升空间使用效率的同时,还促进了人们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在城市中营造出开放包容的友好氛围。

01

日本:观海之园/See Sea Park

公司:Osamu Morishita Architect and Associates

© Tomoki Hahakura

观海之园旨在建造一个能够促进人们创新并发展新产业的场所。项目位于旧钦州之森,为了重塑这个用来举办活动和庆典的场所,设计团队区别于传统的封闭空间,设计了一片漂浮于空中,如云朵般水平展开的建筑场所,在秩序中创造了多样性,展现出了如乡村聚落般的建筑形式,深受传统日式住宅的启发。

该建筑能够存储太阳能并随时供应所需,还有一个能够控制上层空气的装置,与地球热环境同步。

© Tomoki Hahakura

建筑师采用像外套一样的透明ETFE(含氟聚合物板)创造出大气“构件”,就像覆盖瓦片或稻草的屋顶一样,能够控制温度与通风。这样的构件与外部交换能量并稳定室内环境。建筑群由72个管状构件组成,带有15根树桩立柱支撑,中心带有环形核心以及成对角线放射的元素。所有的构件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拱圈式的桁架结构,使其下方从山丘到海边之间的空间充满活力与自由的气息。

与传统通常采用高度密闭的墙体将空间隔离的节能理念不同,该建筑通过构建和布局营造出开放通透的环境。人们能够轻松进入到漂浮构件下的空间,进行交流互动。阳光照射进由雪松格栅制成的棱镜结构,使室内环境充满柔和的日光。

© Tomoki Hahakura

02

中国福建:南阳老镇公共空间更新项目

公司:YFS易建筑工作室

项目所在的寿宁县地处福建东北部山区,多廊桥。南阳老镇为典型闽东当代村镇形制:传统木构民居与现代私人自建房混杂,乡镇区建筑密度极高,缺少适宜的当代公共空间。设计用地整体成长条形,两侧长边紧贴民房;北靠溪流、地势较低,南临乡镇主路、地势较高。初到现场,场地内共8栋房屋,属于南阳粮站所有公房,已无原功能,为邻居乡民用作杂物堆放、鸡鸭饲养等私人用途,空间阴翳遮蔽、杂草丛生。业主期望对此展开改造更新,提升公共空间环境品质。

建筑师采用的策略可戏称为“开墙打洞”——针对场地内的8栋现状建筑(青砖砌体+木屋架、夯土墙+木结构、砖柱+夯土墙+木屋架等三大类)选择性拆除部分墙体,释放内部空间、打通整体流线对保留下来的结构和材料进行加固与更新,并于恰当位置植入新的功能体块,满足未来维护与运营需求——最终呈现的就是在场地原有体量关系和材料体系统摄下的空间;因为当代的生动性,空间流露出的“似曾相识之感”更加鲜活。

项目整体作为一个公共开放空间系统,原有建筑转变为的各式廊架围合、分割出了不同尺度、不同标高的室外空间,可容纳不同活动的发生;同时,这各式廊架本身遮蔽下的半室外、室内空间,为乡镇集会、宗族议事、民俗展览、戏剧演艺、婚庆筵席、乡村义诊、纳凉品茶、儿童阅读等功能提供了场所。

在考虑项目整体造价的前提下,设计做到就地取材,将场地中拆卸下来的原有的各类砖、木材料根据其具体状况,甄别性地回收利用。项目整体建造均由当地施工班组完成,其中木工班组为所在区域现存不多的传统木匠团队(具有熟练建造廊桥的技艺)。在项目推进过程中,采用传统木匠经验体系与现代结构计算体系相互配合补充的方式,并尝试新型结构形式,让所谓的“新旧共生”不只体现在最终呈现的形象上,同时也被践行在工程建造的方法中。

03

泰国:Harudot By Nana咖啡烘焙店/

Harudot By Nana Coffee Roasters

公司:IDIN Architects

© DOF Sky|Ground

Harudot是位于泰国著名海滨城市春武里府的一家Nana Coffee Roasters品牌咖啡馆,该咖啡馆与房东共同合作,希望设计一个具有有趣体验的 “目的地”,能够吸引游客;其次,在设计中加入房东的标识,以体现这种独特的合作。由于房东对形态独特的植物十分感兴趣,因此建筑师选择将树木作为设计的核心,以此强调新的开始和成长的概念。在这里,一棵瓶子树(猴面包树)被放置在一个内庭中,建筑的檐形被拉开,让它朝天空生长。这样,就好像猴面包树的种子早已种下,并随着时间的流逝在建筑中生长出来。

该咖啡馆的品牌形象深受日本文化的启发,建筑外观采用了三个简单的黑色屋檐造型,与内部空间天然温暖的松木墙面形成鲜明对比。当游客从屋檐进入咖啡厅时,空间随着曲线的变化而变形和弯曲,引导游客进一步进入咖啡厅,空间变得更加动感和令人难忘。

© IDIN Architects

© DOF Sky|Ground

为了使建筑更符合人体尺度,建筑被分割成多个小体量,从而形成了不同的区域,如酒吧、咖啡区、休息室、会议室和洗手间。每个体量的巨大檐顶形式在某些部分被拉开,让树木通过空隙穿透天空,在下方创造出一个半室外空间。这些空隙还形成了有趣的弧形,为建筑增添了动感和活力。这些空隙可以让雨水和阳光进入半室外庭院,尽管有封闭的墙壁,但仍能保持与自然的联系,并将开敞空间延续到了建筑内部。建筑顶部采用Barrisol伸缩天花板封闭起来,有助于室内光线的漫射,营造出一个温暖柔和的空间。Barrisol天花板还与庭院中实际开放的空隙相呼应,在视觉和概念上将两个空间连接成一个整体

座椅布置设计得像丝带一样连续,环绕室内空间,不同高度的柜台以适应不同的功能和用途。室外座椅是用树脂混合咖啡渣、大米和树叶制成的,与咖啡店的主题相呼应。

© DOF Sky|Ground

04

中国上海:coffea SHED上生新所店

公司:小大建筑设计事务所

© Horokoshi

项目场地位于上海上生新所(COLUMBIA CIRCLE)的3号楼,楼内的coffea SHED是一个咖啡农业零售空间,向公共广场和社区开放,成为居民日常的聚集地,这里出售咖啡及农副产品和日用服饰杂货。

店名中的SHED,灵感来源于咖啡产地随处可见的“棚”,以柱子支撑屋顶,结构非常简单,在大棚下农人们闲聊、休息、吃饭,缓解农活的疲劳。因此,设计团队也想在城市中搭建这样的“大棚”,让忙碌的人可以休息、汇聚、愉快交流。

© Horokoshi

© Zhu Runzi

用于大棚的板材加工容易,且可将照明、喷淋等消防设备结合在一起。在压型金属板内凹的部分置入日光灯管,并在板材间的横梁上设置轨道射灯。这样的天花照明设计可以适应空间灵活变化的布局。设计团队认为,一个连接城市消费者和生产者的平台应该在这样一个大棚下的宽敞、开放空间里

此外,通过将与店铺前的户外广场上使用的花岗岩砖延用到空间内部,尽可能地消除内部和外部之间的界限。场地和后面的公寓楼之间有一个小后院,这个小院原来被闲置了,设计通过“大棚”的元素将广场前的开放空间和后院连接起来。室内也可以面向后院开放,后院明亮阳光和植物的生命力进入到室内,让人可以在大棚子下度过一段舒适的时光。

© Zhu Runzi

05

中国浙江:嘉兴种子艺术中心

公司:B.L.U.E.建筑设计事务所

© Eiichi Kano

该项目位于嘉兴市南湖区,距离市中心东侧10km,处在城市与自然的过渡边界。周围一半是农场与公园,一半是住宅与商业街,不同方位面向不同的景观与氛围,形成了多元、生动的场所感。四周道路交汇,人流聚集于此,是整个片区最具活力的核心点位。项目定位为地产配套设施,近期作为附近社区的展示中心与零售空间,未来则活用为周边共享的邻里中心

在城市与生态互相交织与渗透的场地条件下,设计团队希望置入一个离开市区、进入自然的调节器,尽可能在建筑中创造舒适、丰富的户外活动空间

© Eiichi Kano

7000平米的建筑空间中置入了多达3500平米的室外空间是这个项目的一个关键因素。在常规房地产项目中,大量非室内空间的设计手法对建筑面积指标的占据与其收益逻辑相悖,因此存在相当程度的矛盾。但在此次设计中,甲方对于自然与空间融合的想法非常认同,因此促成了完全开放的建筑形式

邻里中心作为社区的公共功能,是人们产生交流、发生关联的重要枢纽。因此设计团队试图营造一个微缩的立体街区,用“街巷”逻辑连接空间,带来有趣、多元的体验。植物作为重要媒介,不经意地穿插在人们步行经过的建筑空间中,进入视线范围内并与身体产生直接的触碰,绿意自然而然沁入生活。

© Eiichi Kano

整个建筑由二十个形态各异的盒子堆叠而成,呈现出多样与生长的个性。结合层层楼板,盒子与盒子间被创造出大量的灰空间,供人自由地活动与探索。十三个上下穿梭的楼梯打破了楼层的概念,像城市街道一样没有尽头。无止尽的动线使得人们忘记电梯的存在,沉浸在建筑中没有目的地漫游、行走,寻找日常中的随机性与独特性。盒子相互独立的建筑形式也能更灵活地应对建筑未来的功能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地产展示功能的需求逐渐转变为社区邻里中心的功能需求,个别盒子局部调整与改动的过程中,不会影响其他盒子的正常使用。

© B.L.U.E.建筑设计事务所

盒子错动不同角度,形成尺度不一、对景不同的半室外空间。这些空间彼此联通,动静衔接,营造出连续、活跃的空间状态。盒子与灰空间相接的区域通过局部绿化围合,并摆放家具、座椅,犹如街道中常见的休息空间。在楼板堆放与的盒⼦交错而产生屋顶空间上种植乔木,形成散落在建筑上的屋顶树林。围绕中庭开出不规则形状的洞口,从地面贯穿至屋顶,创造出穿插交错的视线。中庭周围部分留出间隙种植丛生及地被植物,站在半地下空间及各层灰空间看,绿意层叠而上。清风拂来,阳光撒入,自然在空间中流动,通高、开敞的洞口便成为建筑内部的主要视觉焦点。

© Eiichi Kano

图文来源于A+Awards,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做分享,不具有任何商业用途 转载好文目的在于增进业界交流,若作者和原始出处不准确还望谅解修正,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小编会立即删除并表示歉意。谢谢!

在线咨询 拨打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