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拥有25年历史的苏州淮海街完成改造。一经亮相便走红朋友圈、抖音和微博,吸引了众多消费者慕名前往打卡留念,本篇将为你解读爆红背后的秘密。
老街区的过往
淮海街位于狮山商务创新区,北接狮山路,南连玉山路,全长约550米。淮海街1994年10月开始营业。2010年底,淮海街通过全国特色商业街专家评审,被评为“国家级著名和特色商业街区”。 对苏州人来说,淮海街就像是深夜的温暖小馆,抚慰了苏州人25年。
但随着周边绿宝广场、狮山天街等商业综合体的陆续开业,周边消费者在“吃”上拥有了更多的选择,而停车难、开车堵也使得很多人不愿选择淮海街。上百家日料店扎堆的盛景已不复存在,面馆、韩料、川菜……曾经给人纯正日式风味的感觉似乎也在慢慢变淡。曾经繁华一时的“淮海街”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启动改造工程
去年4月,淮海街启动改造工程,改造从街道及景观、建筑立面及店招、智慧街道及设施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设计、升级和改造,历时5个多月。这次的改造从智慧街道,市政管线,设施、街道、景观、建筑立面、店招和品牌形象等五大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设计和升级。
l 功能定义为漫步型街道
首先,取消路边停车现状,扩大步行区域路幅宽度,提升街道的商业氛围和用户体验,由通过性马路向漫步型街道转变,同时现有机动车道及通行维持不变。
l 聚焦日式风情主题
结合日本特色和文化,多层次、多区域进行景观公共空间塑造;辅以文化节点嵌入,形成连续的、人文的、多样的街道景观。
这里并没有在一味的去模仿谁,而是将最终场景思考的很明确,就是要打造一条日式风情街道。
而充满风情的日式街道,大家基本还是会想到密集的灯箱招牌,日文字体,超大的视觉信息量进入脑海。淮海路引入了一个完整且充满细节日式街道要素:灯箱,灯笼必不可少,然而地上的路灯,导视、广告牌、立面材质等等,都在围绕着这个场景风格而衍生,除却改不了的公共交通导视,几乎没有漏项。
完全“日系化”的场景审美表达,本身便与Z世代所热爱的二次元文化,Cosplay,和JK等文化高度契合,可以迅速占据年轻客群的心智。
最终,不仅为这些本就品质不错,有数年口碑的日料店带来了更多年轻人,还带来了精心穿搭的“小姐姐”再次打卡。让场景不仅仅是“布景”,更有了与场景高度匹配的“人”的存在,场景的魅力得以完整表达,也吸引了更多的人慕名而来,让淮海姐的活力永不落幕。
l 改造个性化商铺界面
遵从多样性和灵活性原则,以最大化减少对商铺正常运营的影响为前提,对于现有建筑立面出新,为商铺提供灵活、具有自主升级可能性的商业界面。
淮海街在原有“日料街”风貌的基础上,打造了一条真正的日式风情街道:在匹配运营的基础上,为每一家店再次设计了门头,并通过色彩与材质的表达,打造门头与立面之间的对比配合,让每一家店既“独立”,又成为街道主题的一部分。
l 优化市政设计
更新老旧的市政设施(自来水、电力),整合街道设施进行智能改造,优化交通组织,优化商铺后勤流线,让街道秩序井然。
l 多元场景体验“最新鲜”
改造后的淮海街不仅仅是美食一条街,业态的多元、文化的植入、品牌形象的营造,让如今的淮海街变得更时尚、更年轻、更活力。
漫步淮海街,动漫快闪店将为动漫迷们带来大大小小的动漫周边产品,吸引不少动漫爱好者前来游玩。附近的淮海小剧场,一场互动亲子秀正在上演。演出不仅适合各个年龄段的观众,有兴趣的观众还可以走上舞台,当一回演员。对走过路过淮海街的市民来说,小剧场带来的绝对是非同以往的体验。
“全新亮相的淮海街着力升级街区多元化业态,增设了淮海小剧场、现代艺术雕塑等丰富的人文艺术元素;与此同时,淮海街进行文创产业探索,目前已推出品牌书、周边产品,未来还将以季节性限定元素、文化品牌合作联名活动等形式,不断延续淮海街品牌活力。
由此,全新亮相的淮海街上,营造出了美食、约会、闲逛、拍照、潮玩等丰富多元的场景,不同消费需求的市民都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新鲜“体验”。
淮海街将持续开展各类时尚艺术展、美食节、文创市集等活动,为在这里工作和生活的,来自世界各地的人,带来充满创新灵感的交流、休闲、娱乐空间。未来,这里将成为新文化与新潮流的发源地,为区域注入活力与能量,加速区域内国际化配套升级。
l "全自持"与"强运营"的模式
在国内,凡是能维持高水准场景体验的商业项目,几乎无一不是“全自持”和“强运营”:产权归属相对统一,能被运营方所有效管理;强控日常运营,不仅仅是品牌的选择管理,甚至要涉及到门头、招牌、橱窗等等细节,来为整个场景的品质服务。
淮海街的产权集中且明晰。其近9成以上物业属于苏高新文旅集团,万物梁行(即苏州万科&戴德梁行)相当于进行了一次轻资产管理输出。几方的协作配合,让项目得以完整呈现,构建了爆红的日式街道场景。
但下一个考验接踵而至。“造场景”是一次开发打造阶段的目标,自然会投入资源呈现。真正困难的是“控场景”,是场景未来的持续性运营管控,在动态的运营变化中不断的协调场景,更新场景,让场景本身与运营契合,成为“自然生长出的样貌“,而非仅仅是刻意的装点外表。
有度假价值的城市更新"场景力"构造
从目前来看,被年轻客群们各种拍照打卡,本地外地人流如梭的“淮海街”无疑是成功的。因为它顺势而为,且营造了一个与此地消费文化契合,并进行创新的“场景力”。自95年开始,历经二十余年的淮海街,是苏州的新区,也是苏州日企聚集的区域中,生长出具有日式特色的生活方式,聚集起一百多家日料餐厅,成为远近闻名的日料街。而操盘方更是将结合街道尺度特征,将“道路”升级为“街区”,打造为日式街道风格的商业街区,而且并没有一味的堆砌日系元素,“为日系而日系”,而是在统一的审美语言的系统下进行创作,确保街区整体的和谐统一。
淮海街在店面氛围的基础上,增加入口牌坊、广场、和日式景观灯光与定制的门头,既与原有业态调性融合,也与年轻的消费文化相互映证,构建了主题乐园一般丰富的城市微度假“场景力”,带来与正常商业街道截然不同的打卡休闲特征。强烈的“场景力”,带来传播、打卡和话题,进而逐渐成为一座城市的新度假名片。
这也让我们对城市更新有一些思考。理解场景的价值,想清楚构建什么场景,营造充满细节且更有品质的“场景力”,或许是城市更新里更加重要的一环。
不管是“空降”场景,“穿梭”场景,或延续这里已有的场景也好,场景的主题选择并不难,能与“软件”:业态和人群消费特点相契合即可。但真正的难点在于,确定了场景方向,到底能不能做到完整且极致,这才是最关键的问题。
文章转载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仅做转发分享,不做任何商业用途,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推荐阅读:
成都远洋太古里设计赏析
https://www.onewedesign.com/shangyejiesheji/65-1047.html
颇具特色的商业街设计案例
https://www.onewedesign.com/xingyezixun/13-1569.html